“十二五”開局之年已平穩度過,紡織行業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繼續保持了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面對當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形勢,行業人士對未來的走勢十分關注。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專訪時,對《規劃》的內容、意義及實施等進行了權威解讀。
契合實際 確立重點任務 劃定重點領域
新的歷史時期,與國民經濟發展總體方向一致,紡織工業肩負著多項重要任務,并需在重點領域有所突破,這是《規劃》結合行業發展已經取得的成績和可挖掘潛力給出的命題。
王天凱認為,《規劃》確立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升級步伐、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發展現代產業集群、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提高國際化水平、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優化組織結構及提高管理水平”九大任務,順應了行業在“十一五”時期呈現出來的趨勢,并進一步加以明晰。《規劃》各項具體任務,如創新、技術進步、品牌建設、節能減排等,行業在上一個發展階段都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需要繼續深入發掘潛力。
《規劃》清晰地闡述了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提出要發揮優勢,彌補不足,提升產業的整體實力,將新型紡織纖維材料產業、紡織高端裝備制造業、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及提高傳統紡織分行業確立為四大重點領域。王天凱表示,四大重點領域既強調新興力量又兼顧傳統行業,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傳統原料的供需矛盾及提高效率的內在要求迫使紡織工業必然要尋找新纖維材料并探索高端設備,紡織產業內在格局的轉變也使得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傳統分行業是紡織的根本,未來發展既要強調新興領域也不能舍棄根本。
《規劃》結合行業實際提出了新的時代使命,紡織要繼續滿足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繼續發揮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優勢,繼續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同時培育并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以新發展闡釋紡織工業“傳統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產業”的新定位。王天凱認為,《規劃》對紡織行業做出了明確定位,提出了要求,為紡織行業“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著力點,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紡織行業在“十二五”時期仍然大有可為。
意義深遠 與強國戰略一脈相承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王天凱指出,《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未來五年紡織工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并且,《規劃》的出臺,對于繼續抓住和利用好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十二五”時期也是建設紡織強國的關鍵時期,《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各項目標和任務與紡織強國戰略目標是一脈相承的。紡織工業“科技、品牌、人才、可持續”四大強國戰略目標在《規劃》的重點任務中均有體現。《規劃》中突出的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等重點內容,正是對紡織強國目標的細化和詳解。《規劃》是“十二五”時期為實現紡織強國目標而奮斗的行動綱領,也是紡織工業各行業、各地區編制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
落實規劃 行業協會是橋梁和紐帶
《規劃》的貫徹落實離不開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行業研究、規劃和管理咨詢服務,組織行業調研,及時反映行業情況、問題和訴求,推廣行業先進技術,提升行業創新能力,注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紡織行業統計分析和信息發布,強化對行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指標的動態監測分析等,這些工作都是行業協會的使命,也是《規劃》順利實施的保障。
王天凱表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繼續發揮“聯合艦隊”的作用,引領全行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在“穩中求進”總基調上,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攻方向,以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和兩化融合為重要支撐,以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以完善價值鏈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重要著力點,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綠色環保、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紡織工業體系,為中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及各專業協會將在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行業自律、進一步提升紡織專業展會國際影響力、引導企業落實《規劃》和產業政策等多個方面促進行業有序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扎實走過中國紡織由大變強的關鍵五年。
信息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