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玩具召回事件引發的中美間新一輪的貿易摩擦和國際上一些對“中國制造”產品質量問題的惡意抄作,致使包括紡織品在內的中國產品將面臨更趨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和更嚴峻的市場考驗。加強行業自律,嚴把產品質量關,改進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轉變產業的增長方式,重塑“中國制造”的良好形象,是中國制造業應對國際市場危機,迅速扭轉不利局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緊迫任務。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抓緊落實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10+100+1000”項目,加速在紡織服裝企業中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對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引導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紡織產業是中國的國計民生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達1028萬人,解決了約1400萬農村勞動力再就業,關系到1億農民的生計;也是世界第一紡織品出口國,中國紡織產品已成為國際市場大眾消費的主流產品,2006年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為1445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紡織工業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即不僅創造物美價廉質優的產品以造福全球消費者,還要締造和維護新的工業文明,推動建設負責任的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為構建中國和全世界的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加強行業自律,抓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成為促進中國紡織產業升級、保持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繼2005年成功推出中國第一個標準化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以下簡稱CSC9000T)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責任建設推廣的實踐工作,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好評。2006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10家企業開展了CSC9000T 試點工作,并與有關國際組織開展了社會責任項目國際合作;2007年進一步推出和開展了CSC9000T“10+100+1000”項目,即在十個左右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內選擇百家骨干企業建立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對上千家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培訓,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為各產業集群、骨干企業及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培養1500名左右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人員,整個推廣活動簡稱“10+100+1000”項目。該項目旨在幫助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自律樹立企業、行業良好形象;營造公平貿易環境,構建負責任的供應鏈;通過項目實施以點帶面,促進社會責任建設,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
2007年5月26日至7月11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濮院、虎門、石獅、深滬、平湖、海寧、開平、金壇及中山四省九個產業集群分別開展了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 “10+100+1000”項目啟動儀式暨普及培訓活動,各地方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員工代表、媒體代表等2700多人,900多家企業、100多家/次媒體參加了普及培訓活動,這一舉措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普及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7年7月25日至8月31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CSC9000T專家團隊30余人集中對“10+100+1000”項目中的濮院、深滬、平湖、海寧與金壇5個產業集群的50多家企業進行了初始評估工作,在工作中專家們根據CSC9000T中管理體系、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強迫與強制勞動、童工、薪酬與福利、工會與集體談判權、歧視、騷擾與虐待、職業健康與安全等十大要素,結合企業自我評估的情況,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開展了認真的評估工作,發現了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已經取得的成績和亟待改進的問題,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及在企業中建立CSC9000T管理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CSC9000T的普及培訓活動中曾指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在國家層面體現在建設以人為本,又好又快發展的和諧社會;在產業層面強調抓好科技貢獻率、品牌貢獻率及包括社會責任在內的行業自律;在產業集群層面,應做好產業配套、公共服務與提升品牌效應;在企業層面,要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實現與人、環境、社會和諧發展。”
近來,不斷出現的產品召回事件給中國制造業一個明確的警示:企業只有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觀念,努力創新,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消費者、員工、采購商以及環境、社會等利益相關者負責,嚴把產品質量關,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管理水平,才能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國際市場環境下生存和發展。